8月29日,记者从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“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成果发布暨供需对接活动”上获悉,无相智研科研大模型AI平台已开放内测,用户可使用邀请码注册登录,并享受无相智研全部核心功能,目前,平台已有上千用户注册体验。
“在AI市场高速增长的当下,我们不盲从通用模型的路径,而是聚焦垂类痛点,通过数据要素驱动,实现科研范式的理性变革。”无相智研(贵州)科技有限公司CEO黄柯表示,平台的推出不仅仅是技术输出,更是生态赋能,具有显著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。

无相智研CEO黄柯在活动上作成果介绍
无相智研COO田径介绍,无相智研是一款专注跨学科科研的AI平台,核心定位为“数据要素驱动的科研AI加速器”,旨在解决科研领域的关键痛点:资源获取难(如海量文献检索效率低下)、信息整合效率低(跨学科知识融合失败率高)、研究进程慢(实验设计到成果转化周期长)以及数据孤岛问题(尤其在医疗、生物医药等领域)。
“无相智研平台的核心价值,就是将AI从工具升级为科研‘水电煤’式基础设施,让科研人员回归创新本质。”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、课题组组长、博士生导师薛向东说。
当前,中国科研群体规模庞大,年增长迅速,R&D投资增速显著。然而,科研领域面临三大挑战:资源获取难(海量文献检索效率低下)、信息整合效率低(跨学科整合失败率较高)、研究进程慢(从立项到成果转化需较长时间)。
无相智研平台整合海量文献库、知识图谱和AI智能体,覆盖生物医药、材料科学、计算机工程、物理环境等跨学科领域,首创文献矩阵提取(自动生成关键数据表,如实验方法、局限性)和多文献对话解析(单次处理多篇文献),输出动态知识图谱,揭示研究空白与趋势预测,在实验写作场景,支持实验设计、代码生成和图片查重,预计将文献解析时间显著缩短,整体科研周期明显压缩。

从市场判断看,全球AI投资规模巨大,预计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较高;科研AI工具市场快速崛起。但现有工具多停留在浅层整合,易生幻觉、缺乏溯源。
无相智研的核心优势在于垂直大模型与Agent深度融合:基于开源模型的微调,提升科研成果产出准确率显著;联邦学习确保数据合规流通;轻量化部署降低推理延迟至毫秒级。
平台已与上海交通大学、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,验证了在科研实验设计场景的实际效能。功能上,平台支持专业文献检索、跨领域知识融合、实验模拟辅助、学术写作支持等全生命周期服务,例如在制造业场景下实现智能制造升级高准确率,在医疗健康领域提升诊断效率显著。
商业模式上,平台采用To B C双轮驱动: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定制化SaaS服务和私有化部署;为个人用户推出订阅制,覆盖研究生和青年学者需求。未来扩展至制造业、教育、金融等领域,目标覆盖广大科研用户群,收入潜力可观。理性评估,AI市场虽火热,但需警惕泡沫——无相智研强调数据价值体现,避免过度依赖目前市面上的通用模型,转而构建可持续生态。
数博会专家现场点评,该平台体现了数据要素在科研范式变革中的关键作用,具有高度可复制性,可推广至全国高校、企业和政府科技监管体系。
(转自:天眼新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