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
INFORMATION

新闻资讯

联系我们

电话:021-58170595
地址:上海市松江区新桥镇莘砖公路668号

所在位置: 首页 > > 新闻资讯

低碳能源零排放技术: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

2025-07-21

低碳能源零排放技术是实现全球气候目标、推动能源转型的核心方向,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优化,实现能源生产、传输、存储和消费全链条的近零或净零碳排放。以下从技术分类、关键领域、挑战与机遇、典型案例四个维度展开分析:


一、低碳能源零排放技术的核心分类

1.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

· 太阳能:

光伏发电:单晶硅、钙钛矿等高效电池技术持续提升转换效率(实验室效率突破33%),配合智能跟踪系统优化发电量。

光热发电:塔式、槽式光热系统通过储热实现24小时连续供电,解决间歇性问题。

· 风能:

陆上/海上风电:大容量风机(15MW+)降低单位成本,漂浮式风电拓展深海资源利用。

低风速技术:通过叶片优化和智能控制,在风速6m/s以下区域实现经济开发。

· 水能:

小水电:生态友好型设计减少对河流生态的影响。

潮汐能/波浪能:利用海洋动能发电,技术成熟度逐步提升。

· 地热能:

增强型地热系统(EGS):通过人工压裂扩大地热资源利用范围,实现稳定基荷供电。

· 生物质能:

气化/液化技术:将农业废弃物、林业残余物转化为生物燃气或生物燃料,实现负碳排放(结合碳捕集)。

2. 能源存储与调峰技术

· 电化学储能:

锂离子电池:成本下降80%以上(2010-2023年),推动电动汽车和电网储能规模化应用。

液流电池:长时储能(4小时以上)优势显著,适用于可再生能源调峰。

钠离子电池:资源丰富、成本低,适合大规模储能场景。

· 机械储能:

抽水蓄能:当前最成熟的储能技术,占比超90%,但受地理条件限制。

压缩空气储能:利用地下洞穴或高压容器储气,配合热回收提升效率。

· 氢能储能:

绿氢制备:通过电解水(PEM/ALK技术)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,实现跨季节储能。

氢燃料电池:为交通、工业提供零碳动力,效率达60%以上。

· 热储能:

熔盐储热:光热发电核心组件,也可用于工业余热回收。

相变材料:通过物质相变存储热能,应用于建筑节能。

3. 碳捕集、利用与封存(CCUS)技术

· 捕集技术:

燃烧后捕集:化学吸收法(如胺溶液)成熟度高,适用于火电厂改造。

燃烧前捕集: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(IGCC)中分离CO₂,效率更高。

富氧燃烧:纯氧替代空气燃烧,简化捕集流程。

· 利用技术:

矿物碳化:将CO₂转化为碳酸盐矿石,实现永久封存。

化学合成:生产甲醇、烯烃等化学品,或合成燃料(如SAF)。

生物利用:通过微藻固定CO₂,生产生物柴油或高价值化合物。

· 封存技术:

地质封存:将CO₂注入深层咸水层或枯竭油气田,封存量达万亿吨级。

海洋封存:通过深海溶解或矿化封存,但生态风险需进一步评估。

4. 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技术

· 柔性输电:

柔性直流输电(VSC-HVDC):实现可再生能源远距离、大规模输送,减少弃风弃光。

统一潮流控制器(UPFC):动态调节电网潮流,提升系统稳定性。

· 需求响应:

分时电价:引导用户调整用电行为,削峰填谷。

虚拟电厂(VPP):聚合分布式能源(如光伏、储能),参与电网调度。

· 数字化技术:

物联网(IoT):实时监测设备状态,优化运行效率。

区块链:实现绿电交易透明化,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。

人工智能:预测可再生能源出力,优化储能充放电策略。

5. 零碳交通与工业技术

· 交通领域:

电动汽车(EV):电池成本下降推动渗透率提升,2023年全球销量超1400万辆。

氢燃料电池车:适合重型运输(如卡车、船舶),续航里程超1000公里。

可持续航空燃料(SAF):通过生物质或绿氢合成,减少航空业碳排放。

· 工业领域:

电炉短流程炼钢:用废钢替代铁矿石,配合绿电实现零碳冶金。

绿氢炼化:用氢气替代煤炭作为还原剂,生产绿色甲醇、氨等化工品。

碳化硅(SiC)功率器件:提升工业电机效率,减少能耗。


二、挑战与机遇

挑战

1. 成本瓶颈:

· 绿氢成本仍高于灰氢(4/kgvs1.5/kg),需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突破降本。

· CCUS捕集成本高达$50-100/t CO₂,需政策补贴或碳价支持。

2. 技术成熟度:

· 长时储能(如液流电池、压缩空气)效率仍低于锂离子电池,需持续研发。

· 钙钛矿电池稳定性不足,需解决衰减问题。

3. 基础设施缺口:

· 充电桩、加氢站覆盖率不足,制约零碳交通推广。

· 跨区域绿电输送通道建设滞后,影响可再生能源消纳。

4. 政策与市场机制:

· 碳交易市场覆盖范围有限,绿电认证标准不统一。

· 缺乏跨行业协同(如能源-交通-工业联动)。

机遇

1. 政策驱动:

· 全球130+国家承诺碳中和,欧盟碳关税(CBAM)倒逼企业减排。

· 中国“十四五”规划明确建设新型电力系统,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超12亿千瓦。

2. 投资热潮:

· 2023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达1.7万亿美元,同比增长15%。

· 氢能、储能、CCUS等领域融资规模年均增长30%+。

3. 技术创新:

· 核聚变、固态电池、直接空气捕集(DAC)等前沿技术突破在即。

· 数字化技术(如AI、区块链)优化能源系统运行效率。

4. 产业协同:

· “风光氢储一体化”项目兴起,实现多能互补。

· 绿电-绿氢-化工/钢铁产业链耦合,推动工业深度脱碳。


三、典型案例

1. 中国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:

· 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电网,将张家口风电、光伏输送至北京,年减碳1700万吨。

2. 德国Hydrogen Council项目:

· 计划2030年建成7GW绿氢产能,替代钢铁、化工行业化石燃料。

3. 美国Carbon Engineering直接空气捕集工厂:

· 全球蕞大DAC设施,年捕集100万吨CO₂,用于合成燃料。

4. 日本福岛氢能源研究场(FH2R):

· 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,日产氢气1200Nm³,供应加氢站和燃料电池车。

5. 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氢基竖炉项目:

· 全球首座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,吨钢碳排放降低30%,2050年实现零碳冶金。


四、未来趋势

1. 技术融合:

· 可再生能源+储能+氢能+CCUS形成“零碳能源包”,满足多样化需求。

2. 系统优化:

· 从单一设备减排转向能源-工业-交通-建筑全系统优化。

3. 全球化合作:

· 通过技术转移、资金支持推动发展中国家低碳转型。

4. 循环经济:

· 资源高效利用(如废钢炼钢、二氧化碳资源化)降低全生命周期排放。


结语:低碳能源零排放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,其发展需政策、技术、市场、资本协同发力。未来10年将是关键窗口期,通过突破成本瓶颈、完善基础设施、创新商业模式,零排放技术有望从“示范应用”迈向“规模化普及”,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核心支撑。


钜成云创信息技术(集团)有限公司